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通知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联盟论坛学者观点⑨】分论坛三“中国—东盟合作与发展研究”(下)

    2025年07月17日 08:30  点击:[]

    编 者 按

    2025年6月14日,第一届东盟区域国别研究联盟论坛在广西大学成功举办。论坛上,东盟区域国别研究联盟正式成立。本届论坛聚焦“东盟区域国别学研究与实践”,吸引了国内近50家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在报告环节和平行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东盟区域国别经济研究、中国—东盟经贸合作、金砖组织与全球南方发展、东盟区域国别研究的经验做法与特色、东盟十国国别研究专题探索、中国—东盟合作与发展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延伸会议成果影响,本公众号将陆续刊载与会专家的报告精要,供各界参阅。


    2025年6月14日下午,以“中国—东盟合作与发展研究”为主题的平行论坛三在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来自全国9家单位的13位专家学者代表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中国—东盟合作研究的方法、前沿成果及个人心得,为推动该学科建设实践创新贡献了新思路与新方向。为扩大会议成果传播效果。

    分论坛三“中国—东盟合作与发展研究”会议现场

    北部湾大学钦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桂媛

    会议下半场由北部湾大学钦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桂媛教授主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副教授黄谟媛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副教授黄谟媛作题为《东盟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异质性与中国—东盟构建高水平互联互通网络》的发言。她指出,东盟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异质性显著。首先,发展水平梯度分化,地理环境差异造成影响,如印尼和菲律宾等海洋型国家排名较高,老挝等内陆国家在跨境基础设施方面有待发展;其次,各国政策、行业走势等各有特点,如越南交通运力需求大、马来西亚交通网完善、柬埔寨扩张码头等。基于此,她认为中国—东盟构建高水平互联互通网络应坚持深化发展融合,共商、共建、共享,构建可持续交通体系,以“基础设施+”模式融合创新,如在印尼推广电动轮渡、中越航空客运联运合作等,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合作。

    广西社会科学院越南研究所副研究员梁薇

    广西社会科学院越南研究所副研究员梁薇作题为《桂柬农业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的发言。她认为,桂柬农业合作成果显著。广西企业在柬投资农业项目,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增长,建设试验站开展技术培训等,合作模式多样,包括农业投资、农产品贸易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合作,带来诸多启示,如以项目建设带动企业走出去、发挥技术核心作用、加强多方合作等。但她也指出,现有合作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当地农户思维固化、经费不足、缺乏本土高级农业人才、对话机制不完善、品种适应性问题和价格波动等问题。为此,她提出,要出台稳定对话交流机制、助推基础设施建设、共育高级农业人才、实施动态管理、建立智慧农业示范区、构筑全产业链等对策建议,以推动桂柬农业合作进一步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姚婕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姚婕作题为《东盟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初探与启示》的发言。她指出,广西在人工智能领域积极行动,致力于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高地,而东盟国家虽提出了大量AI相关愿景发展战略,但发展基础薄弱。东盟国家中小企业众多、政治不稳定,整合数据资源不乐观,其发展AI的重点在于开发完整应用场景并本土化。她认为,应围绕应用场景开发适合东盟的AI应用,以结果为导向关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点,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提供方向。

    肇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陈金源

    肇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陈金源作题为《共建国际贸易通道与中国向西开放—来自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经验》的发言。他指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对中国向西开放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从短期看可能对周边地区产生虹吸效应,但从理论层面分析,长期来看会形成辐射效应,其能降低贸易成本、整合市场、形成集聚和辐射效应。他通过构建DID模型,发现通道建设对向西开放有显著影响,但存在沿海与沿边、内陆地区效应差异,以及对不同出口市场和国家的异质性影响。他认为,未来应加强通道建设,推动共建,探索通道建设的理论体系,为内陆地区高校等在学术研究方面提供重要契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广西商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建男

    广西商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建男作题为《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情况与建议》的发言。他指出,广西与东盟在地缘上紧密相连,经贸合作紧密,东盟连续25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更是连续26年位居首位。广西在对东盟的外贸和外经方面表现出色,贸易额庞大且呈现一定特点,如对周边国家、东盟国家和越南的贸易占比形成“654” 格局。在口岸开放和机制合作方面,广西也有显著优势,如五类开放口岸数量全国排名靠前、通关货运量大以及积极参与 RCEP 相关合作等。为进一步推动合作,他建议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和互利合作,高质量实施RCEP和自贸区3.0版,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建设,以提升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水平。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越南研究所负责人谢德富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越南研究所负责人谢德富博士以《“专业+语言(小语种+英语)+区域国别”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为题发言。他指出,当前国内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显著不足,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具体表现为语言能力与国别知识的脱节、专业技能与外语能力的分离,以及专业知识与国别研究的割裂。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及中国企业国际市场拓展步伐的加速,对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这类人才不仅需精通特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还应熟练掌握英语及对象国语言,并对对象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国情具备全面深入的认知。为此,他建议高校采取一系列举措,包括推进跨学科融合、实施模块化课程整合、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拓展多元化教学场域等,并特别强调应通过制度化安排,促进学生沉浸式接触异质文化,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述措施将为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政治互信、深化经贸合作、促进人文交流等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最后,主持人对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分享逐一点评,充分肯定了大家在中国—东盟合作研究领域的探索与成果,“各位专家从不同维度为中国东盟的合作发展建言献策,展现了跨学科、跨区域研究的活力,我们都是推动区域合作研究大家庭的重要力量,希望这个领域能成为多元发展的学术沃土”。主持人指出,中国—东盟合作研究的特点是覆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区域价值链等多领域议题,既有技术创新的专业性,又有区域协同的综合性,亟需多学科交叉融合。而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需求多样,因此需要更多元的研究视角,该领域的发展“既需要技术创新的硬核力量,也需要文化共鸣的柔性支撑”。

    同时,主持人感谢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搭建的平台,感谢区域国别研究学者尤其是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以及青年学者为研究团队注入的力量,希望区域国别研究共同体携手共进,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行。


    文     字董烨寒

             图      片:东盟院/创发院

    编      辑:颜如晓

    一审一校:陈园园

               二审二校:曹   蕾、罗传钰

    三审三校:梁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