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2025年6月14日,第一届东盟区域国别研究联盟论坛在广西大学成功举办。论坛上,东盟区域国别研究联盟正式成立。本届论坛聚焦“东盟区域国别学研究与实践”,吸引了国内近50家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在报告环节和平行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东盟区域国别经济研究、中国—东盟经贸合作、金砖组织与全球南方发展、东盟区域国别研究的经验做法与特色、东盟十国国别研究专题探索、中国—东盟合作与发展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延伸会议成果影响,本公众号将陆续刊载与会专家的报告精要,供各界参阅。 |
2025年6月14日下午,以“东盟区域国别研究经验特色”为主题的平行论坛一在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来自全国11家单位的14位专家学者代表就东盟区域国别研究的经验特色进行了精彩分享,为推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实践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分论坛一“东盟区域国别研究经验特色”会议现场
会议上半场由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院长、东盟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东盟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覃秀红主持。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党委书记邱旺土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党委书记邱旺土为会议做开场发言。他指出,区域国别学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有重要意义。他回顾了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历程,强调了长期跟踪和目标选定在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工智能的挑战为区域国别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建立模型、投入多维度数据,可以更有效地预测社会变化。他还分享了本地化视角、中国视角和“上帝视角”等研究视角的多样性,为东盟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院长李冬青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李冬青院长作题为《传承与创新——智库视角下的区域国别研究》的发言。她以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的成果为例,分析了智库服务面临的认知时差、知识时差和预期价值差等问题。她认为,智库研究应该具有前瞻性,但前瞻性的度难以把握,导致研究成果与智库服务效果存在脱节。同时,学者做基础研究,而实务部门更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也造成了知识时差。而国家战略和地方部门、产业链在紧迫性下的需求与学者研究成果之间也存在预期价值差。最后她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通过整合资源、穿透式研究来提升智库成果质量的方法。

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院院长陈国保
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院院长、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陈国保作题为《区域国别学的越南研究探索实践》的发言。他指出团队建设和知识架构是研究的基础,及时掌握对象国政治、经济和国情是积累的关键。他还介绍了通过实地调研、专题研究和舆情信息抓取等方式提供智库成果的经验,强调了国际合作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重要性。对于未来发展,他提出了团队、资料、研究能力三方面的提升目标,要实现应用+基础的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通过越南语专业为区域国别研究储备人才。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柳琴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柳琴作题为《深耕东盟区域·赋能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战略:广西科技大学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实践与展望》的发言。她介绍了学校通过学科+智库+产业的联动模式,围绕柳州工业产业需求开展研究,并计划建设中国—东盟国别与产业发展智库。她以与柳工集团合作为例,分享了学校在人才培养、语言+专业+实践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工匠坊建设等方面的实践,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培训服务,为区域国别研究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新思路。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经济学院区域国别系主任程成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经济学院区域国别系主任、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程成作题为《地缘安全与东盟区域国别研究》的发言。在东盟地缘安全的核心问题方面,她讨论了南海争端、大国竞争和对冲战略、东盟域内的安全矛盾等议题。她以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国家为例,说明了东盟国家在面对大国竞争时的政策调整和外交策略。对于研究挑战与未来方向,她强调需要理论创新,结合东南亚本土战略进行动态分析,同时要跨学科整合,开展经济学、社会学、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多方面的研究。她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聚焦东盟中心地位的可持续性,以及成员国利益分歧的调整,多语言文献分析也是研究的重要支撑。

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谢廷宇
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谢廷宇作题为《中国—东盟财经融智:广西财经学院区域国别研究的战略创新与实践范式》的发言。他表示,广西财经学院作为财经专科类学校,将财经特色深入融合到区域国别学的研究中,在课程设置上要求所有专业开设与东盟相关的课程,聚焦中国—东盟财经合作,在经贸合作、税收、会计、金融、新闻传播等领域开展研究。广西财经学院成立了一系列与东盟有关的研究院,如广西(东盟)财经研究中心、中国—东盟产业园区发展研究院等,承担了多项与东盟相关的课题,同时还成立了亚洲学院,专门组建了亚洲学院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研究院,致力于面向东盟的研究。他认为,通过财经特色与区域国别研究的融合,广西财经学院能够为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澜湄区域国别研究所所长王家年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外贸与外语学院院长、澜湄区域国别研究所所长王家年作题为《聚汇联融·共建桂林信科澜湄区域国别研究所》的发言。他指出,研究所的成立旨在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核心战略及“澜湄合作”需求,通过凝聚学校文科优势力量,精准聚焦澜湄区域热点问题,为应对复杂国际形势提供智力支撑。他重点介绍了研究所践行“聚汇联融”的特色路径,即“聚”校内文、哲、经、管、艺等多学科资源,强化区域国别研究的交叉融合基础;“汇”集区内外权威学者组建学术委员会,科学规划研究方向与课题体系;“联”通沿湄国家智库、使领馆及华人机构网络,支撑“在地研究”与田野调查;“融”通哲学、政治经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论,夯实学术创新根基。
文 字:郑丹丹
图 片:东盟院/创发院
编 辑:颜如晓
一审一校:陈园园
二审二校:曹 蕾、罗传钰
三审三校:梁运文